Discover深见|深度报道,真知灼见化解疫情下的“血荒”,才能彻底走出疫情阴影 | 时评
化解疫情下的“血荒”,才能彻底走出疫情阴影 | 时评

化解疫情下的“血荒”,才能彻底走出疫情阴影 | 时评

Update: 2022-12-21
Share

Description

文/罗志华

12月以来,多地都遇到了献血者减少、血液中心“血荒”的情况。在云南昆明,血库告急已经危及孕产妇、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江苏省血液中心近日发起了献血倡议书,称血液库存已跌破最低库存警戒线,呼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团体和广大市民无偿献血;在湖北,宜昌、襄阳、荆州、荆门、黄石、随州等多地同时出现血库告急。应对疫情下的“血荒”,已成当务之急。

当前各地出现“血荒”,是多种原因叠加导致的结果。一方面,冬季气温寒冷,不少献血者不愿意出门,加上大学生这个献血热心群体放寒假回家等,血源因此大减;另一方面,冬季地面湿滑、结冰,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危重病人、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受气温影响,病情容易复发,又导致用血量大幅上升。这一减一增之间,“血荒”便出现了。

加剧当前“血荒”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疫情。为了减慢病毒传染的速度,与献血相关的现场宣传造势活动不得不取消。感染者忙于对症治疗,尚未感染的人又特别关心自己啥时候会“阳”,献血之事一时间便容易被人遗忘。感染后隔多少天才能献血,献血会不会降低免疫力,献血过程会不会增加感染风险等,这一系列的疑问,同样可能让人望而却步,即使献血意愿很强的人,也可能希望等等再说。

要化解当前“血荒”,先要重拾过去有用的手段。机关干部、在校大学生、现役军人、企事业单位职工等,一直是献血的重要储备力量,要全力调动这些献血中坚力量积极献血。此外,各地都有献血志愿者队伍,这股力量也应得到充分调动。另外,跨地区调剂用血,延后择期手术日期等,对缓解“血荒”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从宣传方面入手,也是破解这一燃眉之急的重要手段。若不宜开展现场宣传造势活动的,就需通过媒体等其他途径动员献血。打消“献血降低免疫力”等毫无科学依据的顾虑,科普的力度也应加大。最后一次核酸或抗原阳性7天后即可献血、献血不查看核酸阴性证明等规定,也要做到广为人知。采血点化整为零、将采血房车开进单位和社区等更加契合防疫要求的做法,应加以提倡。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倡导和组织献血,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创新领域。开通献血微信群、通过小视频宣传献血知识、在直播间动员和鼓励献血,以及发放电子献血证和电子荣誉证,建立预约献血信息系统,通过线上预约、线下上门采血等联动服务,都是值得尝试的新方式。

防疫政策得到优化后,大量人员感染导致的应对难题,是社会必须经历的一次阵痛。这些难题既包括退烧药等常用药品紧缺、医疗机构应接不暇等直接影响,也包括“血荒”现象明显加重等间接影响。由此看来,化解当前“血荒”,也应作为应对当前疫情的一项重点内容,既要让民众免受疫情导致的身体和心理损害,又让其他患者有病能看、有血可输,社会才能逐渐走出疫情阴影,恢复到疫情流行前的正常生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傅铭途 姜雪媛

校对 | 彭继业

Comments 
In Channel
loading
00:00
00:00
1.0x

0.5x

0.8x

1.0x

1.25x

1.5x

2.0x

3.0x

Sleep Timer

Off

End of Episode

5 Minutes

10 Minutes

15 Minutes

30 Minutes

45 Minutes

60 Minutes

120 Minutes

化解疫情下的“血荒”,才能彻底走出疫情阴影 | 时评

化解疫情下的“血荒”,才能彻底走出疫情阴影 | 时评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cookies to personalize your experience, to show you ads based on your interests, and for measurement and analytics purposes. By using our website and our services,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 as described in our Cookie Policy.